朱荣斌:明星经理人的不完美谢幕
猜想落地了,没有丝毫意外。
1月5日晚间,阳光城(000671.SZ)发布公告,朱荣斌辞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,徐国宏接任;朱荣斌同时不再担任公司担任其他任何职务。
随之,朱荣斌在阳光控股的执行董事职位、在阳光学院的副董事长等职位,也将相继官宣辞任。
意料之中,依然感慨不断。就像朱荣斌6日说的,离职确是无奈。
“双斌时代”结束、明星高管落幕、割肉离场、阳光城还有多少利空…各种评论涌来,仅仅一个晚上,关于朱荣斌的风财讯舆情热议量就过千条。
毕竟,这是从房地产黄金时代走过来的第一批明星经理人。并且朱荣斌的履历堪称“明星中的明星”。
15岁考进清华大学少年班的这位“天才少年”,从清华最牛的土木工程系硕士毕业,进入“人才摇篮”中海地产集团。5年富力经历后,进入碧桂园职至联席总裁、执行董事,见证了它3000亿的诞生。
2017年空降阳光城董事长兼总裁之位,被老板林腾蛟给予了最大限度的让权,朱荣斌也给了阳光城学历最高的管理团队和“千亿战绩”。
高起点、高履历、高身段,朱荣斌书写了“头部房企核心高管们”的辉煌样本。
但房地产的辉煌过去了,明星职业经理人的谢幕也开始不完美…
5年之痒
“朱荣斌在2021年底就基本不去公司了,离职在上个月就公开了,只不过此刻才发公告官宣。”有高管告诉凤凰网问渠人物。
更早一些,2021年12月,泰康系减持股份、陈奕伦退出阳光城;10月,朱荣斌调任“闲职”负责董事会战略决策管理、新赛道研究拓展;其间,以徐爱国为代表,跟着朱荣斌到阳光城的“中海系”陆续离开…
每一次变动,都会激起坊间一轮轮对“朱荣斌会离开阳光城吗”的猜测。
即使在5月的阳光城投资者会上,朱荣斌曾直接回应,“我跟老板又签了5年之约,我走不了是事实,我觉得你们不用再关心这个问题。”
可能他自己也感觉到,圈子里对他的离职,传得太久、太多了。
奈何,朱荣斌的简历一直在猎头圈挂着,整整一年多,猎头释放的消息都是“可以和朱总进行沟通”。
很多蛛丝马迹,并非空穴来风。其实朱荣斌自己还说过一句话——
“朱荣斌还在就是好事?也不一定。不变,就一定是好事吗?不见得。”
当然,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,“任何东西都不能阻碍公司的发展,任何东西都在变化,但公司不变。”
无论如今的公司是否风云突变,对阳光城,朱荣斌确实是真心以待,并且付出了足够诚意。
2017年6月,朱荣斌加入阳光城,次年他就三次增持公司1075万股,成交均价在7.15-7.94元/股,买股投入约7856万元。加上后续的股权激励计划,朱荣斌在阳光城的股份(若全部行权),投入接近一个亿。
据说,当时朱荣斌还是以个人名义融资,买入的阳光城股票。
而在2021年-2022年朱荣斌两次减持时,股价已经“腰斩”到3元/股左右,846.42万股仅套现约2703万元,就算考虑600万高额年薪,也难言不亏。
问渠人物还听说,朱荣斌到阳光城后不久,就买了公司总部附近的阳光城滨江悦,和老板住楼上楼下。仿佛生活和工作,都准备贡献给公司。
就连朱荣斌也几次感慨,“选择阳光城,就是我后半生的职业生涯了。”“这肯定是最后一站,以后也没人请我了。”
谢幕不完美
感情是怎么淡的?
用一句“我们不合适”,似乎也不违和。
阳光城老板林腾蛟喜欢狼性,用人的标准是“招之能来,来之能战,战之必胜。”
朱荣斌之后,提拔的是徐国宏,这位是将阳光城做到福州第一的“狼性猛将”。可见这么多年,林腾蛟的用人风格,从未改变。
朱荣斌能战,也胜过。
最突出的一项就是将阳光城带进了“千亿阵营”,而且仅仅用了一年。当时林腾蛟很高兴,给每一位员工派发了一枚写着“千亿纪念”的金戒指。
如今,含金的戒指应该还是闪亮的,但功勋已经黯淡。
导火索是泰康。
2020年朱荣斌牵线,阳光城引入泰康人寿作为战略投资者;这个被形容为“给公司上了一道保险”的举措,既没给2020打开多少资金空间,又在2021年现金流紧张的行情下表现得“不作为”,最终泰康难忍巨亏、先行离场,阳光城出清泰康系。一个梦,碎了。
根源则是千亿后遗症。
这是这一轮房企暴雷的通病之一,为实现“千亿”狂飙突进,累积了大量表外负债、高杠杆融资、交叉抵押融资…一个个看似绝妙的融资招数,都在国家“房地产去金融化”的洪流中,被洗去了“皇帝的外衣”。
这一场周期换挡的战役,朱荣斌失败了。
但谁能胜利?谁也不敢妄断。
目前的阳光城已经有一笔3亿美元的公开债券违约(超过30日付息宽限期仍未支付本息),员工理财产品已延期兑付…利空未出尽。
自救阶段的企业,关键是老板,职业经理人往往作用有限。
只不过这个情形下离开,对于朱荣斌来说,一定是一场不完美的谢幕。
“明星时代”终结
“不要幻想让老板尽快把你当自己人,永远不要想着和老板交很铁的朋友,职业经理人可以让老板更依赖你的专长,但要认清楚,工作关系就是最聪明的关系。”
这句话来自《经理人》杂志,在看过众多明星CEO的困境与出路后,它们总结了这句扎心的话。
回想起来,房地产的职业经理人迭代,终究不都是“碰到界限,然后各取所需”——
第一批从房地产黄金时代走过来的明星经理人,毛大庆卖起了包子、蔡雪梅做起了生活方式平台WeMe、陈凯一面栖身卓越一面做着自己的菩悦资产…有更大空间的这一批地产高管,往往倾向自立门户。
第二批享受了千亿企业冲刺红利的经理人,多选择“向下兼容”,在准千亿、或百强房企里实现升职;
第三批,在规模房企有集团高管经历的经理人,在区域房企里“平移或略升”。
到2021年,一些百强房企副总裁,仅仅能找到同档房企、甚至区域房企的联席副总裁、某中心总经理职位。
2022年,选新生职业经理人(房企高管)的标准是什么?有人用6句话总结过——
抬头会演讲、低头会搞文;
85是上限、一门专长是底线;
好男不超145斤、好女不超110斤;
时刻有危机、随时想学习;
能跨界会整合、懂行会法;
能进化自己、能赋能团队。
虽然很可能是开玩笑,但地产职业经理人的发展趋势也的确如此——只有更卷、没有最卷。
未来的房地产格局已定,几乎没有制造头部“明星经理人”的空间了,老板们也都越来越低调。
职业经理人们的前路中,或许职业化将大于情怀化,最终归于那句——功成不必在我。
南粤村的故事 | 朱保全 | 孟晓苏 | 毛大庆 | 张玉良 | 文在寅 | 潘军 | 姚振华 | 刘肖 | 林峰 | 张庭 | 往期对话